共融規劃
空間是最昂貴也最競爭的資源,因此需要藉由空間規劃達到國土的維護與調和。
我們推動共融規劃,確保人與自然永續共存。
基於土地適地適性的利用原則,開發計畫應綜合考量基地其他利用可能性的競爭,以及基地提供該項開發的合宜性。這是共融規劃的起點。
以下是共融規劃的四大工具。
議題掃描
任何開發行為在前期評估階段皆應執行基地範圍的議題掃描,以便掌握環境情報、預判可能的後果。議題掃描是一套快速有效的綜合盤點工具,主要特點如下:
- 根據開發類型指認重要且可能受開發影響的關鍵議題,例如光電的關鍵議題包括:生態、地景與視覺、反光、淹水或排水、古蹟與文資、農業生產地的損失等。
- 結合文獻研究及田野徒步勘查,建立基地的環境情報與生態基線,並以圖示呈現空間關係。
- 歸結應納入後續工作的調查項目。
生態設計
開發會對生態帶來擾動,國內開發行為主要依循環評制度,把關標的為「生態衝擊不致於太嚴重」。我們彙整國際實證經驗與方法,針對地面光電歸納出合適的生態設計手段,可讓開發目標與生態保育的需求融合,達到「為環境加分」結果:
- 保育或復育棲地,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創造機會
- 保護水土,提升生態系服務功能
- 將開發的外部效應降到零
衝擊評估
即使是依法無需進行環評的小型開發,仍可能對環境與周遭社區造成衝擊,因此需建立一套可量化的科學性方法流程,並且考量累積效應。我們針對光電開發如何執行以下三項議題的衝擊評估編撰技術手冊,其共通性原則也適用其他開發計畫之參考:
- 景觀侵擾評估
- 生態衝擊評估
- 土地適性分析
在地參與
開發會對在地社區帶來變動,開發者有責任在最初期就啟動在地參與,提供詳實資訊促進雙向溝通。在地參與需要由有經驗、可受信任的工作者進行,我們提出的原則如下:
- 根據開發內容界定受影響、應受益的社區,主動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聆聽所有聲音,而不偏重特定意見代表。
- 開發者有責任降低衝擊,依照公開、公平、公益原則,提供適當的補償與回饋方案,爭取在地的信任。
- 回饋方案是對永續社會的長期投資,需與在地社區一起發展,以確保能持續為社區帶來實質且有持續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