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農尬光電03】我們來做個自己的電廠吧!

日本的營農型光電案場在千葉縣的成果最為豐富,帶動許多地方團體成立能源公司或農業法人,創造更多地方分散式能源及活化農村的機會。千葉市民能源公司成立最早,也是目前最有名聲的團體之一。

一、我們來做個自己的電廠吧!

自2013年,千葉縣多個關心環境及再生能源的團體開始了「我們來做個自己的電廠吧!」活動,使地方民眾隨之呼應而有了要成立一家專門從事光電共享的公民電廠公司,經過多次會議,在2014年來自 6 個團體的 9 位志願者終於成立「市民能源—千葉有限責任公司(合同会社;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公司理念為公民電廠及發電利益與地方分享。同年他們啟用了第一座以大豆為主的營農型光電案場,全國有意願的市民可以以1片光電板3萬5000元日幣(未含稅)的價格出資光電板。本案場的發電利益會與民眾共享,千葉市民能源公司也逐步活化地方廢耕農地的規劃。

2015年起,隨經驗累積及與地方專家的合作,除持續經營農店共生外,也以自身經驗開發了營農光電專用的支架,2016年因為案場的擴大及加入團隊的農民增加,設立了「Three little birds」的農業生產法人,並相繼與千葉能源公司及Patagonia等企業合作投資更多鄰近荒廢農田的案場。2018年後成立專門做食品加工的農業生産法人「Re」,並以賣電收益成立「豐和村協議會(豊和村つくり協議会)」,並將地方自治團體、地方環境保護會、學校家長教師會(PTA)、幼兒園等納入協議會成員中,進行地方食農及環境教育等,創造地方創生。

短短七年之內,千葉市民能源從公民電廠形式開始,在能源方面創造了2.5MW的電力,圖上紅匡所示都是運作中的營農案場。預計2022年更將能達到5MW的地方能源發電,並將其收益以地方創生、環境教育或災害免費緊急用電等方式回饋於地方,活化老化的農村。

千葉市民能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慢慢地從公民電廠、在地營農型光電的經驗做起,後來更能吸引企業如Patagonia、科技公司等來投資營農型光電案場,成為日本營農型光電的領頭羊。千葉市民能源公司對於在地的培力,也投入許多心力,其賣電收入更用於多元的地方創生事業,目前為止,為了更優化營農型光電種植的作物,已成立三個相關農業法人,並以薪資聘僱團隊,專門管理光電板下的作物與後續的加工及行銷。

這些賣電收入不僅聘僱專業生產的團隊外,也贊助成立了豐和村的地方協議會,用於規劃各種回饋農村及地方的策略,例如舉辦食農教育活動、農村參訪等,也會與地方環境團體規劃如何活化廢耕地、招募更多想務農的心血加入這個團隊等。總結來說,千葉市民能源公司實現最初公民電廠及營農型光電的想像,並且實際活化了老化的農村,帶來更多在地的工作機會,並且找到如何平衡生產活動及環境保護的解方。

二、地方銀行融資

城南信用金庫在關東周邊(尤其在千葉縣)的營農型光電發展中,扮演了一大重要角色,許多營農型光電案場初期成立都是在城南信用金庫的融資完成的。城南信用金庫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將自己的經營目標設定為「不依靠核電的安心社會」,因此在日本展開能源轉型之際,強化本身的再生能源或節能相關投資,並協助企業或個人融資再生能源設備,2015-2018年,其融資於再生能源相關業務的金額已超過80億日幣,在2019年時加入了RE100的行列,更積極以全面推動能源轉型。

城南信用金庫的研究單位城南総合研究所榮譽所長小泉純一郎及所長吉原毅,長期關注氣候即能源議題,於2014年指出農電共生是可以帶動農村的地方創生,解決農村高齡化及農業不穩定的收入的問題,因此認定營農型光電這種能顧及生產與環境保護雙贏的設計是重要的投資。2017年協助融資千葉市民能源公司發展新的大型營農型光電案場「匝瑳メガソーラーシェアリング第一発電所」。吉原所長於2018年也擔任了solar sharing 推動聯盟(一般社団法人 ソーラーシェアリング推進連盟)的顧問,持續協助推動日本營農型光電案場。

根據2015年城南信用金庫的營農投資報告顯示,以千葉縣過去營農型光電為例,設置800片光電板的初期費用為1,600萬日幣,FIT價格(20年)為32元日幣/kWh,一年的發電量為55,000kWh。賣電收入約為170萬元日幣/年,維運及保險的費用約40萬元日幣/年,淨收入為130萬元日幣/年,換算下來,營農型光電在開始後的13年就會將初期投資費用回收。現行案場會則依光電鋪設、設備及FIT制度等狀況,而有不同的投資結果。

三、日本營農型制度建置與政策設計關鍵人物:馬上丈司博士

千葉eco能源公司(千葉エ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為千葉大學環境能源系2012年開始的創投事業,以發展營農型光電實務、學術研究、產學合作、地方創生及政策設計推動為主。馬上丈司博士為千葉eco能源公司的總經理,也為日本光電是業者聯盟常務理事及solar sharing推動聯盟的代表理事,他的博士論文議題就為地方能源政策,因此投入許多時間研究日本地方再生能源制度的發展。因為除了學術研究外,馬上博士在實務上的經驗也非常豐富,因此除了擔任千葉市氣候、環境及光電相關工作小組的委員外,也經常受農林水產省的邀請,建議日本營農型制度改善及推動政策的設計。

馬上博士在今年3月的訪談中提到,本以為農林水產省建立營農型光電制度後,就會有許多農民熱情的加入,但實際狀況卻會因為營農型光電出的初期會遇到許多財務障礙,即便是低壓發電站,初期建設的成本也需要1500-2000萬元日幣。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以農民的信用(個人資產級收入)可能只能借貸到一小部分的資金,或有一些高收入的農民才有辦法以自己的資金開始營農型光電案場。

在2018年之前,農民認為他們必須要是營農型光電的主要負責人,但2018之後由光電公司開始在地方施作農業而申請的營農型光電案場越來越多。以目前日本農民年齡來看,有7成的農民平均年齡是65歲以上,要這些農民想像以FIT制度、20年的農電共生獲益是很困難的。所以有年輕人為主,同時能作為施工業者又能務農的組合是最佳的情形。

馬上博士認為未來日本的營農型光電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 地方光電業者帶著農業團隊:
隨著再生能源的普及,會有更多資金和人力挹注,催生永續經營的地方型社會企業。因為本身就是光電業者,可減少初期投資困境,長期的設備維運也不是問題。
2. 非本地的大型電力公司或大公司:
建立大型農場來做營農型光電,可以最大化再生能源。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自己的集團企業中擁有農場,因此規模式的營農型光電發展也會在企業自家的大型農場中發生。
3. 地方自治體、地方政府與地方企業共同發展:
如果在當地沒有大公司,則地方相關團體、地方政府與當地公司則可成農業法人(公營公司)來建立營農型光電案場。

馬上博士最後提到目前他自己的公司內部的伙伴都是年輕人,因為老農對於這樣的構想比較沒有興趣,那以年輕人的經驗分享及熱情,是可以更容易能於在地推動營農型光電的發展,而進一步提升大家對於營農型光電的認知。如果營農型政策能包裹在日本環境省的地方零碳政策中,以更積極主動的方式來推動,例如:針對想移入農村居住的民眾,可以設計配套措施,讓民眾在購置農地時,就強制農地必須以營農型光電的方式施作,更能有效擴散到各個都道府縣。

https://en-gage.net/api/show_cached_file/main_parts/43914/10/2/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